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內容驚心動魄的紀錄片《誰摧毀電動車?》(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?)驚覺到美國政商界的世紀大陰謀(大醜聞、缺德事件)。上網看資料,原來該片是2006年製作,在網上有流傳,但在主流傳媒卻沒有多少曝光機會,因此值得在這裡一提,讓多些人知道這個貼身問題。
今天原油去到140美元一桶,(97年20美元一桶、98年14美元一桶,而今天則比一年前升了一倍。)針剌到肉便知痛,現在人人都叫苦連天,還開始對未來有憂慮,而部份人甚至開始懂得節省石油。然而大部份人仍然不知道,今天世界的石油,很大部份是消耗在私家車上(有美國人的汽車內設游泳池),所以現在開車的人,只要轉用電動車,便可省去一大筆石油消耗,而今天石油危機問題便可即時解決大部份。
吊詭的是,大眾中並沒有很多人知道,電動車早已經上市、並在使用。美國通用(GM)汽車公司在2005年生產、並推出很好性能的電動車EV-1,用家都讚好。然而突然間,通用車廠先暗中、繼而動用警力,把那些車全部收回,(整個過程很戲劇性),然後神秘的運到人跡罕至的地方,不把它們分解,便立即壓到扁扁的,製造大堆地球吃不消的垃圾。
《誰摧毀電動車?》這部紀錄片詳細交待整個事件,並且做很多訪問和研究,詳細分析,試圖找出箇中原因,結論是兇手可能有五個:石油公司(或者廣泛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)、汽車公司(引擎相關業者)、美國政府(與石油生意集團有千絲萬縷關係)等等,甚至包括消費者自己。
消費者一向太過被動,電動車根本不是甚麼高科技產品,很多大學在二、三十年前便已經自行研製電動車,只是一直沒有生產而已。現在廣東省有些球場使用本土生產的高爾夫球車,價錢可能跟香港玩具店所賣的車差不多。過去20多年來,中國至少使用過十幾萬部高爾夫球車,說明電動車很實用和可信賴。所以如果由世界大車廠例如通用、豐田(TOYOTA)來生產可以上馬路的電動車,其實會很容易得到用家歡迎。
可是在今天,有人(例如香港政府)並不肯推動電動車。他們認為原油140美元一桶還不算貴,到原油去到300美元一桶的時候,香港立法會才可能開始討論在大厦天台裝置太陽能設備的「法律」問題;至於風力發電,在香港會是更遙遠的事。
看台灣電視新聞,見當地有人(相信是小工廠)已收到歐美訂單,正在生產可以在馬路奔跑的電動車,而又有人把食用油化為汽車油的方法(其實很簡單)公開,總算有點安慰。當世界大部份人甘願被利益集團欺壓時,必會有少數幾個人站出來與大集團對抗。不知道本文的讀者會站在那一邊?(完)
#####
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,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,公開閱讀。
[ #2008電影 ]